歷史是用鮮血寫成的。
或許胡惟庸一案已經過去十來年了,玄武門的鮮血已經干涸;或許是因為朱元璋心慈手軟,放了藍玉等武將一馬;或許是黃子澄等人覺得朱元璋年紀大了,不會再大肆殺戮了。
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朱元璋還是從前那個皇帝,沒有一絲絲改變。
殺起人來,連眼都不眨一下。
應天城中,嚎哭震天。
姚廣孝、蔣瓛兩人以最快的速度在應天城戒嚴,閑雜人等,連府邸的門都不能隨意進出。
姚廣孝發出一道又一道的命令,蔣瓛率領著錦衣衛,在街道上不斷跑動,他們身上甲胄發出的聲音,使得屋內的孩童不敢啼哭。
姚廣孝查案的手段激進太多了,而且也特別簡單。
別人查案,講究的是證據確鑿、有條有理。
可是姚廣孝呢直接按照族譜查案。
就比如說,先找出黃子澄的九族,然后一戶一戶的抓起來,一個個的問詢詳細情況,凡是解釋不清楚的,那就是有罪!
族譜查案,堪稱古往今來第一人。
而且姚廣孝把"莫須有"玩出了花樣。
別人查案,遵循的是無罪定論,也就是說,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個官員有罪,那么這個官員就是無罪的。
可姚廣孝遵循的是有罪定論,你要是沒有足夠證據證明自己無罪,那你就是有罪,扣上一頂謀害肅王的帽子。
這樣查下去,短短三天,京城的官員,有三分之一都參與了謀害肅王。
有的官員相互之間不認識,但是竟然都參與了謀害藩王一案。
這樣牽連下去,或許真的抓住了犯人,可是牽連的無辜之人也很多。
尤其是黃子澄和張昺,他們的宗族、鄰居、朋友,曾經舉薦過的人,甚至認識他們的人,都開始被抓起來問罪。
涉及面越來越廣,抓起來的人越來越多,有些官員因為發表了一些反對的意見,就被姚廣孝給處死了。
整個京城都變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就算有的官員還沒被抓走,但是他們晚上都不敢睡覺,生怕什么時候,就會有錦衣衛沖進自己的府邸,將自己帶走。
皇太孫朱允炆忍不住了,前來拜見朱元璋,可是朱元璋的近侍不讓他進入,他就跪在文華殿外長跪不起,跪了約三個時辰,才有近侍將他領進去。
"皇爺爺,這些官員,認真核實清楚就行了,為何要大肆搞株連呢那些沒有犯錯的官員,就應該放了他們,豈能這樣做呢!"
"你這是要包庇那些臣子!"
"皇孫并非是包庇,只不過皇爺爺這樣做,太讓天下的臣子寒心了。這些官員都是大明的肱骨之臣,是大明的支柱,不能誅殺他們啊!"
"允炆,你是在責怪朕草菅人命嗎"
"皇孫不敢,但是皇爺爺如今的行為,實在難以稱得上是仁政。"朱允炆低聲說道。
"哦倒說起朕的不是了。允炆啊,那你認為,所謂的仁政是什么樣的呢"
"皇孫認為,作為皇帝應該以寬厚仁慈為主,能夠做到垂拱而治,選擇賢能的人加以任用,選擇好的意見加以聽從,虛心聽取下邊人的意見。"
"這樣,文臣武將都得到任用,就可以達到政治清明,天下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