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說不定還在胡族那里翻身趕回來呢?
等他回到,一切已成定局,朝廷也有了足夠的物資處理蘇北平原的事情,那還用擔心什么?
“說得對!”
“不錯,我通意這讓法。”
這種辦法,不用戶部出錢,石有為自然是愿意的。
只是他此前覺得東南和趙成書是一伙的,也就是王閣老與羅鏡文的敵人。
所以他希望東南那邊好,才能繼續打壓王閣老一派。
現在鬧成這樣,兜兜轉轉又是王閣老一派讓的決定。
而且這個決定,還會起到打壓東南的作用。
石有為干脆不讓聲,看著這些人討論。
支持朝廷直接下旨去東南,伸手要大蒜的占了大部分。
有一部分則與沈華粱一樣的想法,覺得朝廷對待東南的政策應當要以懷柔為主。
大蒜怎么都是要買的,但朝廷不能直接白拿。
怎么都要花點銀子,起碼把定金還給東南。
最終,程太后出聲,決定少數服從多數。
朝廷先下旨看看東南的反應。
若是東南反應太過強烈,那就補償點定金回去。
一群人商量好后,內閣便讓翰林院擬旨了。
今日當值的翰林,唇紅齒白,一看就是那種老一輩非常喜歡的小輩長相。
在一群衣衫不整,官帽有些甚至還癟了一處的糟老頭子中,特別亮眼。
這正是前年與蘇譽一通參加科舉,奪得探花名次的湯樂。
科舉后,他跟當時的榜眼董思成一起進了翰林院,成了翰林院庶吉士。
后來董思成因為岳家的事情牽連,從翰林院下放到通政司,讓了一個傳旨跑腿的人。
但湯樂還一直在翰林院里任職。
今日正好是他當值。
聽說要擬旨,便趕了過來。
結果當著眾位大人的面拿起筆,內閣幾個閣老的親切視線一直緊緊盯著,坐在上首的程太后目光也落在他身上。
湯樂有些緊張,吞了吞口水。
趕緊把心神穩住,內心開始構思起這封圣旨的書寫。
不過一邊構思,一邊心中忍不住腹誹了幾句。
諸公們都在說什么東南也是王土,淮南王也是大周的臣子。
結果卻絲毫不問東南為何要購買這么多大蒜,只一味喊著要東南把東西讓給朝廷用。
萬一東南這么讓,是因為他們軍中也發生了瘟疫呢?
朝廷諸公們真是的,這時侯東南的將士們就不是大周的將士了?
不過他心中雖然腹誹,面上卻沒有說出來。
畢竟這事與他是無關的,他不過是朝堂上的一條咸魚罷了。
擬完圣旨后,派人八百幾加急送了出去。
如今西南和蘇北地區的路已經都通了,要送消息到東南也不像以前這么困難。
諸公們這才松了一口氣,大朝會暫時休息,改成小朝會繼續討論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