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選擇結束生命之前,曾留有遺書給我們幾個兒女,他說,他此生最自豪的成就,就是親身參與過偉大的衛國戰爭,并為此出一份力,而他平生最敬佩的,卻不是某個人,而是守衛衡陽之軍民。
他們詮釋了何謂無畏和忠誠,無畏于犧牲,忠誠于國家民族及同袍!”
這是代表那位到桂林機場給四行團送行的陳姓智囊長子在60年后發行父親回憶錄中親自撰寫于扉頁上的一段話。
沒人知道那個老人為何在生命即將結束前的那一刻,還會特意說出一個和他關系算不上密切的守軍。
因為,沒有人知道那個老人在那個時間段在那處戰場經歷了何等的震撼。
衡陽城早已在戰火中淪為廢墟,活下來的軍人和民眾卻沒有去急著清理這片廢墟,他們在埋人。
他們甚至拒絕了在衡陽周邊駐防的27集團軍一個步兵師的好意,全部由自己來完成,光是這個工作,他們就持續了半月。
衡陽城南的山地上,盡是墳塋,滿山縞素!
白布,竟然是恢復通訊后的衡陽指揮部找軍委會索要的首要物資。
戰死的1.1萬官兵和1.5萬青壯若皆用棺木,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白布裹身是惟一可行的。
饒是如此,川、桂、滇三省布廠也是合力,才在三日內湊齊了衡陽守軍所需的30萬尺白布。
每具遺骸,都以白布裹身下葬,墳塋之上插著招魂幡和白花,遠遠望去,城南大大小小的山丘上,猶如下了一片大雪。
“世人皆知我衡陽之戰榮耀,殊不知,榮耀的背后,盡是犧牲!”站在這片墳塋前方的陸軍中將聲音低沉,胸膛卻挺得筆直。
他身后站的是所有衡陽參戰軍民以及自發來觀禮的27集團軍那個步兵師。
“敬禮!”伴隨著已經傷愈的葛有才一聲震天大吼。
“嘭!”位于最前方陣列的所有校官、將官集體立正,“唰!”抬起右臂。
“敬禮!”一個又一個方陣前的軍官嘶聲怒吼。
“嘭!”一個又一個方陣的士兵立正,抬起右臂。
有些士兵沒有腿,但他們有胳膊,努力端正的坐在那片土地上,抬起自己的手.
有的士兵沒有胳膊,但他們站得筆直
陳姓智囊那一刻只覺得自己毛孔猛然炸開,也就是那一刻,他突然明白為何衡陽能苦苦獨守近4個月而不陷落了。
那一幕對他的沖擊,哪怕數年后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時常在他腦海里浮現。
接下來,自然是常規的授勛和頒獎了。
不過,這已經是衡陽之戰結束后的第40天,已經進入深秋季節。
衡陽之戰功勛卓著,無論是從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對著中國戰場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軍政部方面當然是不吝獎勵,光是青天勛章,就頒發出去28枚,所有參戰將官和擁有卓絕戰功的校官,人手一枚!
寶鼎勛章,頒發超過800枚,幾乎是達到少尉級軍官以上者人手一枚,只不過有一大半人,是沒法親自來領勛章了,只能寄給其家中。
忠勇勛章,更像是大白菜一樣,達到夸張的3000枚,凡是報上戰功的,全部都有。
而能上臺領取的,比寶鼎勛章還要更稀少,衡陽守軍各部把這個寶貴名額幾乎都留給了犧牲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