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思維的巴克還是認為這雙姐妹花要有一個善戰,起碼能擺脫危險的身體才能讓自己放心。
經歷過磨難的孩子沒有嬌生慣養,甚至迸發出比巴克想象更強烈的熱情,每天早晚跟巴克一起跑到大約一公里外的江邊,就在江邊沙灘上開始學習初步的格斗技巧。
然后再跑步回家,雙胞胎的優勢就在于始終有人喂招,兩人幾乎以同一種速率進展學習,這一點讓巴克都有點懷念當年那些跟自己一起滾爬在東歐訓練營的伙伴。
現在基本都已經命歸黃泉的伙伴……
僅僅就是那么偶爾的一點點感嘆,巴克還是能控制自己不要去想那些不敢回憶的往事。
能讓他調整這種情緒的,當然就是這對姐妹花,也可以說是一雙解語花。
古人喜歡把善解人意的姑娘比喻成解語花,現在似乎就是用來形容南南姐妹的。
南南是劉淑芬對兩姐妹的總稱,分開就是小怡和小昭,長年在小學教育各種熊孩子的她,對這一雙經歷過磨難的乞丐花格外心疼,孩子也用超乎同齡人的懂事來回應。
原本簡單的三口之家,現在一下就變成了成天笑聲不斷,嘰喳溫馨的樂園。
愛哭的小怡更外向一點,也喜歡承擔責任,盡量保護和照顧妹妹,所以更機靈更聰慧,通常巴克做事的時候,她都在身邊,剛剛手抬起來,相應的東西就送上了;
小昭內向安靜一些,大多數時候喜歡靜靜的坐著看,也許目睹過母親喪命的過程,她也更渴望安全感,所以大多數時候都喜歡靠著家人,不是姐姐就是巴克,最不濟也要挽著劉淑芬,但巴克發現,實際上兩姐妹中間,懂得思考和出鬼主意的,多半是妹妹。
就算是雙胞胎,其實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和性格。
起碼沈怡南就沉默得多,當她還是小乞丐的時候,幾乎都沒說過話,巴克還以為她是啞巴呢,現在才知道連那沙啞的聲音也是她母親要她小心注意扮出來的。
所以對于這個巴克見過一面遺容的女子,相貌跟氣質都和乞丐有天差地別,巴克心底是有點疑惑的。
沈怡南倒是知無不,但可以明確的東西不多,畢竟她們的母親帶著她們逃出家門流浪在外時候,也不過十歲左右,只明白那是個龐大的家族,父親對母親很不好,特別是生下這對姐妹以后,再沒生出個弟弟,更是動輒打罵,用小昭補充的內容就是,媽媽知道要離婚趕她出家族,并且肯定沒有撫養女兒的資格,不能留在女兒身邊之后,就咬咬牙帶著兩個女兒逃出來。
不敢回自己家和聯系原來的圈子,原本就不多的積蓄,也不擅長生活的嬌滴滴少奶奶,東躲西藏的居然就落到流浪地步,而且身體越來越差。
那三張身份證也能夠證明點事情,位于川西一座城市的地址,稍微找跑那條線的列車員問問,都知道那座城市沈家的名氣。
鑒于兩姐妹迸發出對沈家難以表的仇恨和厭惡,巴克自己把三張身份證藏起來,兩姐妹以后對外就叫巴大妹和巴小妹。
劉淑芬剛覺得兒子取名字是不是太隨便了,兩姐妹就挺喜歡的,小昭說是聽著跟哈巴狗的名字差不多,以后自己就是巴家的人了!
她們其實強烈的需要一種歸屬感。
所以陪著巴克的時間越多,對他的親昵跟黏糊糊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