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巴克所描述軍醫跟在場的軍醫身份是有點區別的。
現代軍醫制度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分級救治,分類后送,不同等級的傷員接受不同程度的救護,巴克只屬于整個軍醫制度第一個環節,戰地戰場上的軍醫,而在場的這些高等級軍醫大多都屬于后方野戰醫院乃至大后方的完備軍醫院軍醫。
巴克在這里說不上故意偷換概念,也許周山夫這老而彌精的家伙把他拉來,就是要攪亂一下有些墨守成規的結構跟提醒那些已經被淡忘的血與火。
他沒有跟巴克通氣,卻在另一間監控室里跟另外幾名佩戴軍銜的人物坐在大屏幕前看這個年輕人大放厥詞。
“其實你們說的這些東西都有道理,有完備的醫院設備跟藥物救治……那為什么還要軍醫?能動外科手術和救治交通事故的外科醫生就能干這些事情,戰爭爆發時候的軍醫是在各種極端條件下都能盡可能救助軍人和平民的專業人員,所以在這里,面對我進來聽見的那個爭論到底外科還是內科是野戰救助的重點……我想說,發展第一線作戰人員中的醫護兵和戰地后送系統,才是軍醫最重要的環節!”
啪的一下,在這邊的監控室里,一名頭發黑亮的中年軍人猛拍一下手:“對!說到點子上了!”
幾個年紀大點的沉穩一些,指指屏幕:“聽聽,聽聽,別著急下定論。”
巴克的論據很簡單:“內臟呼吸衰竭并發癥有很多種,二戰中美軍的發病率為42%,到了朝鮮戰爭改善那么多條件,還是只能控制到35%,可到了越南戰爭立刻下降到0。17%,就一個原因,直升機發明了,直升機被美軍大量運用到傷員后送上,你們竭盡全力的想在醫術上解決一兩個百分點的改善,其實加快傷員的后送系統,立刻就有本質的翻天覆地變化!”
幾個老的下意識互看幾眼,都從對方的眼里看到了閃光!
軍內的體系改革談何容易,但顯然這個突破口將會是一個切實可靠的切入點!
假如幾年前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地震,軍醫體系有自己的航空兵和直升機投放系統,第一時間進入到最危險的地帶,而不是讓傘兵冒險從空投軍機上跳下去開路以后才引入軍醫,救助生命的結果,肯定會有很大的不同。
但這種已經涉及到本質改變的改革很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對國家肯定是有裨益的過程!
巴克在黑板上隨手畫了三個背包,很尋常的那種3d包:“在這里,我作為一個第一線的醫護兵,而不是醫術高超的軍醫,講述一下目前北約乃至俄羅斯體系的實戰中軍醫常見攜帶物品和攜帶量,希望對各位有參考價值……”
國內沒有少在這一塊下功夫,但真正來自一個前線第一手的翔實資料還是讓所有人都有點興奮,繃帶、嗎啡、碘酊抗生素和止血鉗之類就不用說了,腎上腺素注射液、吡呱酸片、才苯海明片、噴托維林以及巴克最愛用的口咽通氣管之類的物件密密麻麻寫了一大黑板,其中部分他不知道國內學名的,還用俄語或者英語替代,之前主講的那個中年軍醫指了兩個人上去默默的把翻譯注釋在旁邊。
哪里是周山夫說的他身邊連個俄語通都找不到?
各種血壓計、燒傷敷料、體溫計,巴克甚至每次攜帶的一次性注射器和手套都有近百個!
怪不得向婉找到的那張戰地相片上,巴克一個人就帶了三四個大包!
名副其實的戰地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