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之上,永安帝看著一大半躬身行禮的官員,心中卻是一聲冷笑。
各個滿嘴仁義道德,各個開口閉口就是大梁,卻不知吃完也不將嘴擦干凈就在這兒逼他下令了。
“依諸位愛卿所,該如何處置才可?”
永安帝語氣無波無瀾。
立刻有御史大夫道:“如此貪官怎可再立于朝堂?該革職收監,貪墨的不義之財盡數歸于國庫。”
如此一來既懲治了貪官,又能充盈國庫,如今困擾朝堂的兩件事盡數解決,可謂一箭雙雕。
“臣附議!”
一官員站出,躬身行禮。
“臣附議!”
又一官員站出,躬身行禮。
看著滿朝朱紅盡皆逼迫他下令,永安帝胸口就如烈火烹油。
他執政十年,大開恩科,廣納賢士,方才扶持起以焦志行為首的清流一派,只一個私鹽案就牽扯進一大半。
朝堂上所剩,多是徐門中人。
而坐在殿下的徐鴻漸始終半闔雙眸,仿佛并未見識到眼前這一幕。
殿上只坐兩人,卻是一人從容,一人如烈火烹油。
今日若輸了,往后再難將徐鴻漸打壓下來。
永安帝轉動著大拇指上的玉扳指,開口道:“鹽稅乃是我大梁一大稅收,九卿衙門均要賴此為國辦事,誰敢將手伸進來,朕必不輕饒!”
徐鴻漸眼皮終于往上抬了些,卻依舊未完全睜開。
君父開口,滿朝皆靜。
永安帝掃視眾人,繼續道:“一個個朝中重臣,嘴里都是忠君愛國,干的卻都是賣國之事,位高如次輔焦志行,位卑如從六品編撰,都盯著鹽稅那點銀子。我大梁唯一一個三元及第,竟也放著大好的前程不要,朕今日倒要當面問問,他的圣賢書都讀到何處去了!”
汪如海見形勢后,仰頭高喝:“宣翰林院修撰陳硯覲見!”
殿外的陳硯整理了衣冠,迎著召見聲緩緩入殿。
從殿外,青色官服一路向前,越過兩邊朱紫來到殿中。
下跪,行禮:“臣翰林院修撰陳硯,叩見吾皇!”
永安帝卻是一聲冷笑:“陳修撰可知宣你前來所為何事?”
陳硯額頭貼于青石板上,朗聲答道:“臣不知!”
“三元公不僅文采好,還生財有道,舉族打著你三元公的名號販賣私鹽,不知賺了多少?能否填補這國庫的虧空?”
天子此一出,朝臣們神情各異。
陛下這是要拿陳三元開刀,以保焦志行等人?
想要保住清流十數人,一個從六品修撰怕是不夠。
也有些與高堅交好之人心中頗為愉悅。
一個農家子能走到這一步也算不錯了,值得贊揚。
徐鴻漸卻是側頭看向跪在大殿中的陳硯,天子這是何意?
以他對永安帝的了解,他絕不會做無用之事。
因陳硯額頭始終貼地,叫人看不清神情。
徐鴻漸收回視線,依舊靠坐于椅子上假寐。